历史,很重要的是人文史。
今天,六朝古都的京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立交桥纵横交错。世易时移,古都的建筑遗址历经沧桑,剩下的已是一鳞半爪。
但古都风物作为文化遗存,不仅蕴含着先辈们创造的古代文明,而且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
工人出身的著名民俗画家王大观一生心血话京华,默默耕耘五十年,含辛茹苦,百折不挠,用心营造、以年华绘就了那个在时空中已然逝去的古都——《残冬京华图》、《京畿风光图》、《夏京回望图》、《旧京天桥一览》、《清明踏青图》、《牛街春光》······整部《旧京环顾图》多是工笔重彩长卷,洋洋洒洒,若连接起来,俨然一条百米的文化长廊,汇成旧北京大千世界的风情博览,笔下的各种人物不下百万,观之若大百科全书式的历史画卷。
宋人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为千古传颂。而今王大观写旧京华残冬光景,百米长卷,东起通州之郊,西止卢沟之野,百里之遥前后相接,融万趣于情思,凝深意于笔端,前承传统,后启流风。难怪大观先生画展期间,上至有关领导,下至普通百姓,观者如堵。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曾评价说:旧京图卷把30年代旧北京的城关庙宇、宫殿民房、车马树林、民情风俗描绘得一丝不苟,应有尽有,真是洋洋大观,堪称《清明上河图》以后的一件风俗画大杰作。也只有像大观那样熟悉北京,热爱北京,加上坚韧不拔的毅力,呕心沥血,方能赋予作品以生命。
大观先生现已年逾七旬。虽然他的画被世人所公认,然则知其为人者却不多。我曾多次拜访过大观先生,但见家境颇窘,别说现代化家具,连像样的沙发也没有。当各路艺术大军纷纷下海、物欲横流之时,大观先生却仍安之若素,不为所动,不是没人买他的画,据笔者所知,重金商购者有之,许以实惠者有之,巧取豪夺者有之,然而大观先生淡泊名利,年复一年一丝不苟地画他的传世之作。又有谁知道,缠绵病榻十年的大观先生所得的微博稿酬,只够支付昂贵的绢帛纸墨之资?
人们常说,艺术越是具有民族特色就越具世界性。民俗画代表着一定时期国人的心态和精神风貌,因而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王大观这位当代民俗画大师,不仅其画为世人推崇,他的、人格魅力更值得世人敬重。
采访归来,当此稿快付印时,惊悉大观先生印心脏病突发去世,悲痛之难以言表。《残冬京华图》的下卷尚未完成,大观先生就撒手人寰,给中国的民俗画留下了世纪的遗憾。尽管大观先生不幸病逝,然而,他的《旧京环顾图》却在中国艺术史上刻下永恒的丰碑!
工人日报
1997年0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