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13651119058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

文章

王大观未完成的画卷

一副描绘昔日北京平民生活的中国画长卷《残冬京华图》,历时46年,最终没有完成,它的作者王大观匆匆离我们而去。
1982年初,当时北京日报社的领导徐惟诚同志正在创作一幅长卷《残冬京华图》,让我去采访。在一个隆冬的夜晚,我踏进王大观的家门,主人高高的身材,消瘦的面颊,略带花白的头发,两道浓眉微微竖起,他热情地和我握手。当我说明来意,数十米长的画卷(上卷)慢慢展开的时候,我感到艺术品的震撼力。那是一幅旧社会老北京残冬的图景:遥望通县,途径朝阳门、东岳庙、东大桥,还有东四牌楼、米市大街、东单、西交民巷、前门、珠市口、天桥直至永定门。图中兜售小吃的、抬着神像的、提笼架鸟的、刷枪弄棒的……可谓人山人海。在小胡同里可见贫民窟,大胡同里有各种类型的四合院,画中人物繁多,情景交融,昔日的景象历历在目,我仿佛置身于画卷上那熙来攘往的人群之中,听到了车马的喧闹,叫卖的嘈杂,乞丐的哀求,孤儿的呜咽,我的心情也随之而波澜起伏。
这一年春节期间,《北京日报》以整版的篇幅介绍了这幅长卷。之后,我与他又进行过几次推心置腹的长谈。他讲述了苦难的童年,讲述他三个最要好的小伙伴,更多得是讲穷哥们儿和长辈们茹苦含辛的生活,那些生活咋底层的平民有卖果子干、玫瑰枣。花生。瓜子、炸豆腐的,也有跟人家开汽车、做木工、干石匠、当老妈子、摇煤球的。王大观觉得自己有责任把旧北京的苦难画出来,告诫今人,留给后代。
艺术创作是艰苦的,尤其是创作这样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作品,多年来,王大观闭门谢客,潜心绘画,他反复的构图、修改、推敲,他将有特点的店铺、小贩、人物,分门别类写成文字提纲达上千顶,作为创作的依据,为了去的身临其境的真实情感,他时常在屋里学起叫卖的吆喝声,乞讨的央求声,然后静静地闭上眼睛,用回忆拨起创作的激情。
近年来,不少画家卷入商品画的漩涡之中,言必称自己作品售价几千几万。王大观却矢志不移,安于清贫,依然醉心于《残冬京华图》的创作。然而,他忽略了自己的身体条件,整整历经46年,《残冬京华图》仅完成了,使关注他的创作的朋友们无不叹惜。
                                                           北京晚报
1997.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