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13651119058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

文章

一幅再现旧京风情的画卷——介绍工人画家王大观

一幅再现旧京风情的画卷——介绍工人画家王大观及其《残冬京华图》

朋友告诉我,他不久以前看到一个类似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那样的画卷。所画内容为旧社会的北京,有景,有人,有物,有情,举凡城郭、街道、市肆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日常活动,纤芥无遗,真实生动。展开画卷,恍如漫游半个世纪以前的这座古城:有轨电车和人力车在你身边驰过,耳际隐闻嘈杂的各种小贩叫卖声,迎面来了富贵人家出殡的长龙般队伍,,雍容揖让的老北京人在路旁相遇寒暄,······
听朋友的叙述,引起我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便请求他带我去看了这画卷和它的作者——工人出身的画家王大观。
王大观现年五十六岁,回族人,在北京土生土长。因为家境贫寒,只读过几年小学。失学以后,当过临时工、印刷工,常常流浪街头和庙会。在辛酸的童年生活中,他最爱画画,得暇就临摹当时常见的画稿《渔樵耕读》和《钟馗》。十二岁那年,他偶然在古玩商手里看到摹本的《清明上河图》,那繁复多变的构图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把个王大观看得目瞪口呆:喝,原来世间还有这样的好画!由此得到启发,这位少年艺徒居然在粗糙的毛头纸上学着画出了旧京正月游人云集的厂甸。
王大观二十岁到北京火车站当“车夫”。后来,他接触了我党地下组织。1946年底,因在地下党的领导下闹罢工,被反动当局开除。为了糊口,他在1947年绘制出版过连环画《大盗杰西》。通过这部美国在开发时期官逼民反的故事,表露自己对国民党反动当局的不满。
解放后,王大观担任过北京站工会主席,可是他一直没有放下画笔。抗美援朝时,矗立在北京车站前的一幅高约十几米、宽三四十米的当时北京最大的宣传画,就是他领着铁路上几位业余美术作者绘制的。他创作的《家属读报组》在第一届全国工人美展上得到过二等奖。1958年,他被组织上送往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受到严格训练。
王大观熟悉北京,热爱北京。他自己和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城同样是在解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每当回忆起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就无比激动。他在垃圾如山、臭水成河的贫民窟里长大,饥一顿、饱一顿,三九天还没棉衣。因为交不上房租而被房东逐出,搬家达十次之多。而讨债人的嘴脸更是凶得亚似阎王,在他童年,觉得世界上最可怕的人莫过于房东和债主了。特别是逢年过节,左邻右舍有些走投无路的人被逼寻了短见,无告寡妇、孤儿彻夜哀嚎,那声音真使人听了心悸。······他见过军阀出门时“净街”的威风,也见过日本浪人对我们同胞的肆意凌辱,还见过美国兵驾着吉普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整个旧北京是多灾多难的。尽管紫禁城美乐的黄琉璃瓦闪着夺目光彩,而在它上面的天空却是一片阴霾。
不了解昨天就不能更好地热爱今天。作为画家的王大观,早就认为自己有义务把旧日的北京用画笔记录下来,让后来人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但动起笔来倒是在十年动乱时期。他亲眼看到古老的文化惨遭破坏,民族的习俗受到摧残。那时他已“靠边站”了,冠心病、肾炎、胆囊炎等多重疾病不时发作。他想,必须在有生之年完成这一心愿,于是在家里关紧房门,掩上窗帘,开始了工作。正当“批林批孔”的风头上,如果被人发现,说这是留恋旧社会,后果真不堪设想!然而王大观坚信党是会了解他的,艺术家应有的良心也促使他将个人的安危祸福置之度外。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画成了一段三丈多长的初稿。他把画稿偷偷拿给自己的老领导看,这位当年北京地铁局“最大的走资派”说:“我支持你,一定不要半途而废。”受压制的老画家吴作人、华君武、黄永玉、侯逸民等人看过画稿,给了他热情的鼓励。吴作人意味深长地说:“要妥加保管,认真完成。”
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在党的关怀下,他被调到中国画创作组,进行这幅长卷的创作。到这里以后,他曾和几位著名画家一起得到叶剑英委员长、李先念副主席、谷牧副总理的接见。铁道部三位领导同志也亲自到画室来看他的画。他在国院领导人叶浅予等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画出第一稿后,又得到来自各地的四十多位我国著名画家的具体指点。老作家沈从文对他的工作也很重视,出了不少好主意。“红学家”周汝昌、书法家启功都对他的工作十分关心。香港美术评论家黄矛看到画后说:“关于旧北京,只有文字的东西,没有形象介绍。国外的老人们看到画会更怀念祖国。”这些,都给他极大的鼓舞。但是在创作中,困难接踵而来,长幅画面艺术处理要疏密得当,又不能违背生活真实。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他学习《清明上河图》的技法,仔细揣摩老师们的意见。把一稿大拆大坎,画出了二十四米的上卷二稿,又加工描绘在绢面上。两年多来,这部分画稿连在一起就有七十多米。这长卷是在战胜多次发病中画出来的,由于人物众多,场景繁杂,很费眼睛,他戴的花镜从一百度增加到三百五十度。去年已完成的上卷(局部)曾参加全国铁路工人画展获一等奖。
我们在两个小时的浏览中,只能说粗看了一遍,但不能不为画家的巨大魄力与艰辛劳动所震慑。全国的上卷是从画家幼年居住过的通县而起,展示了东郊的荒凉景象;接着是东大桥、东岳庙庙会,如朝阳门穿过城根小胡同、小街子,出大胡同到东单北大街。在下卷中,从东单画起,进东交民巷,远望紫禁城而后经过前门、天坛、天桥,到永定门外······这是一部形象的北京近代史,它为研究这座古城的政治经济和沿革变迁,特别是风俗人情和百工技艺,都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画中人大者也不过如一根火柴棍,几乎把当时社会各阶层及其形形色色的活动都画到了,当然更多的是画家所最熟悉下层劳动人民,其间贫富的悬殊,表现尤为明显。
画卷暂名《残冬京华图》,系画家自拟,取意一是所画大部为旧历年关前的情景,二则那个时代也正是“严冬”将尽,距离解放的“春光”已为期不远了。
工人的画
·1982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