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中国画坛的一绝,眼前的《残冬京华图》长达50米。宽36厘米。放在人民大会堂的一个厅里预展,竟能让那个绕墙跟摆一圈。上千座格局纷呈、几近湮灭的古色建筑,上万个神态各异的各阶层形形色色人物,展现了60年前整个旧北京的风土人情,将这座历史名城描绘的淋漓尽致。同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向我们展示这幅洋洋大观的王大观先生已年届70高龄,他为此创作呕心沥血,伏案挥毫三十余年!老画家身着中式黑棉袄和黑棉鞋,组眉大眼人干瘦,看上去颇似一位老农。在他的指点下,我们俯身缓步观看。画图卷首自京郊通州路河塔起,北望密云诸峰如黛,古长城重关深锁;顺八里桥西行过东大桥,穿东岳庙会,临朝阳门下。又跃起南折到建国门古观象台,登临城头眺望:城南崇楼峻宇,亭台殿阁,府第宫苑,或金铺玉户,或重轩楼槛,尽收眼底。尽管三十年代得诸多街市店铺,如今已面目全非,王大观说,由于家贫,从小东搬西迁,住遍了东南西北贫民窟,对北京的风貌烂熟于心,全凭记忆,凭想象,默写而成。
丝竹杂耍,地方百戏,江湖游串,画图又俨然想一部北京近代形象风俗史。它记录下当年岁月穷富悲欢、世态炎凉的城市百相:狂者歌于市,丽人行于街,小贩在深巷叫卖饿俘倒卧于当途,豪富为官弦歌相庆,孀妇孺子伏地哭号……,写实处几乎人物都可指陈姓名,让人感到浓烈的生活气息,思绪绵绵。王大观又说:他幼时捡菜帮充饥,到处流浪,曾目睹了三教九流的生活,也与五行八业得穷苦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渴望把耳濡目染的一切绘画下来,可使人们记忆扶新。
中国绘画传统中,历来有反映波澜壮阔社会生活的长卷形式,但创作成功并流传后世者寥若晨星。王大观说,他年轻学画时就深为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夏圭的《江山万里图》所折服。自十年动乱初见京城砸庙拆梁毁文物,他便萌志创作算起,历经16个寒暑春秋,三易其稿,才做成了这部图长22米得上卷本。此画1983年曾入中国美术馆展出,一时观众如云,造成轰动。他的已故老师叶浅予在所撰“画展前言”中说:“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画卷,堪称《清明上河图》以后的一件风俗大杰作。”其后由于积劳成疾,又加上老伴去世的创痛,使他缠绵病榻、几不能伏案。然正是这部下半卷未竟之作,支撑了他顽强的生命力!
《残冬京华图》春节期间将再次展示于中国美术馆,并应海外华侨之邀去欧、亚、美作巡回展。当观众细细观摩之际,是否会感受到王大观溢于画面的对民族故土的挚爱和一种殚精竭虑以丹青作使的精神呢?
文汇报
1996年2月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