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13651119058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

文章

旧京图景画不尽——访著名民俗画

举世无双的巨幅民间风俗画《残冬京华图》已蜚声中外。最近,笔者走访了它的作者、著名画家王大观先生。《残冬京华图》分上下两卷,上卷长二十四米,下卷长二十六米。上卷于一九八三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曾轰动一时,参观者络绎不绝,最后应观众要求延展三天,每天参观者近万人,可谓:倾城争看《残冬京华图》。
现在《残冬京华图》下卷也已脱稿,王先生为笔者展示二十六米长的巨画,老北京的残冬情景,立即映入眼帘。雄伟的古都缩影——紫禁城的角楼;热闹的隆福寺庙会;星罗棋布的四合院;豪华的官府宅第;破烂不堪的大杂院;还有隐蔽在树叶中的西式教堂。种种式样各异建筑尽在《残冬京华图》之中。全画从朝阳门外望通州始,至永定门市郊止,首尾呼应,颇具匠心。画家采用工笔技法,在协议远景亲托下,一个个、一笔笔勾勒出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的各阶层人物逾万人。画中有阵势宏大的出殡队伍,吹吹打打、哭哭凄凄,煞是令人伤情;也有喜气洋洋的民间花轿,在人群簇拥下缓缓行进。画中有沿街缝穷的妇人,有俯身奔跑的洋车夫,有一路乞讨的小孩,也有在天安门钱游行示威的学生。画家通过这些世态民情着意渲染了京华的残冬气氛。
透过这幅巨画,犹如登高俯瞰北京城,旧帝京的一草一木、一屋一阁、一山一水、一人一物尽收眼底。笔者问王先生:“您为什么花费这么大功夫画《残冬京华图》呢?”王先生答道:“我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也热爱北京。我准备用‘老北京’作自己的别号。我总觉得自己有责任把旧北京的生活用画笔反映出来,让青年人了解历史、了解旧北京人的艰难生活,从而更加热爱今天的北京。”王大观先生,为完成这幅巨画,历经艰辛,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这帧巨作。
《残冬京华图》不仅受到中外广大观者的好评,而且得到了画界名流吴作人、叶浅予、蒋兆和、张仃和著名画家启功、王森然等老前辈的推崇。大家对《残冬京华图》的一致赞辞是:“太丰盛了。”老画家叶浅予在观《残冬京华图》后写道:“(王大观)把北京的城关庙宇,宫廷民房,车马树木,民情风俗描摹得一丝不苟,应有尽有,真是洋洋大观,堪称《清明上河图》以后一件风俗画大杰作。”
当笔者问到王大观先生的作画功底时,王大观苦笑一声道:“我有什么功底?一没上过中学,二没名师指点。只凭小时候念过几年小学,认识几个字。从小喜欢画小人儿、画小房子小楼什么的,没钱买纸,就在施工工地的沙盘上画画儿,。小时候三次失学,喜欢和邻居小伙伴漫游北京城,我们会去顺城街小市看卖破烂的;到郊外听妇女上坟的哭声;也曾穿过穷街陋巷到东交巷看荷枪实弹的外国大兵和西服革履的洋人······为糊口,我拾过煤核、当过店铺学徒,当过吹鼓手,干过勤杂工、印刷工······旧社会三百六十行中,我干过不少,最后在北京火车站当站夫,一直至今仍在铁路部门工作。如果让我填履历表,我先填铁路职工,然后才填画家。”王大观这种非凡的经历,正是他创作出《残冬京华图》及全部《旧京图卷》的深厚生活基础。王大观指着巨画对笔者说:“我画的《残冬京华图》中有不少人是我儿时的亲近的老少”。
画《旧京图卷》是王先生几十年的夙愿。早在儿时,他爸爸带他去图书馆时,他看到《清明上河图》,就下决心画一幅和上河图相近的画儿。一九七八年,王大观被调至美协中国画创作组,在老画家叶浅予等人精心指点下,王大观对《旧京图卷》重新构思、不断革旧创新用了两年零三个月时间完成了七十一米长的《残冬京华图》上卷画稿。功夫不负有心人,二十四米巨幅《残冬京华图》终于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了,王大观把巨画奉献给北京人,也算了却了他一椿心事。
王大观先生告诉笔者《残冬京华图》只是《旧京图卷》的一部分,他将在今后几年完成其他几卷,用四季来分别反映就北京的人情风貌;完成一部五彩缤纷的系列风俗画。
华声报:1996年3月18日